《窦娥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元代杂剧的基本知识,掌握《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本和观看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社会不公现象的批判以及对弱者同情的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分析窦娥这一典型形象及其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宿命论思想。
三、课前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背景资料如元代的社会状况等,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同时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该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的信息供课堂展示使用。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播放一段由《窦娥冤》改编而成的经典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激发学习兴趣。
2. 讲授新知(约20分钟)
首先简要介绍元代杂剧的特点及作者关汉卿的相关信息。然后详细讲解《窦娥冤》的主要内容,包括窦娥从被卖到婆家直至最后含冤而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几个关键点:
- 窦娥为何会遭受如此大的委屈?
- 她身上体现了哪些传统美德?
- 她临终前所发下的三个誓言反映了怎样的心理状态?
3. 分组讨论(约15分钟)
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 窦娥的性格特征有哪些?这些特征是如何随着剧情发展而发生变化的?
- 你认为造成窦娥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仅仅是因为她的不幸遭遇吗?
- 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悲情色彩的故事,我们应该怎样去理解和评价它?
4. 总结归纳(约5分钟)
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观点,教师适时给予点评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课后查阅更多有关元代杂剧或者关汉卿的作品资料,尝试撰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于这部经典之作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