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很难研究,也更难治疗,因为它是一种缺乏精确量化的个体疾病。一篇新的评论认为,人类精神障碍小鼠模型的开发已被证明是研究分子机制的一种易于处理的方法,并强调了自闭症研究的最新技术水平。
自闭症谱系到底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还是需要适应的残疾,一直是专家争论的焦点。然而,这是一种高度个体化的病症,有多种表现形式和原因,没有定量的评估体系或客观、机械化的诊断方法。这使得研究人员很难分析自闭症的机制并开发潜在的治疗方法。
神户大学生理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 TAKUMI Toru 解释了这一情况:“自闭症是一种像癌症一样复杂的疾病。虽然遗传因素比其他精神疾病更容易导致这种疾病,但环境因素也很重要。为了治疗自闭症,我们需要了解社会适应不良的神经回路并开发新技术来操纵人类的神经回路。”
其中一项技术是开发人类精神障碍的小鼠模型,Takumi 是其中的先驱。表现出社会行为障碍的转基因小鼠为准确分析自闭症背后的分子和生理机制并测试潜在的治疗方法提供了独特的机会。作为该领域国际公认的专家,Takumi 受《分子精神病学》杂志的邀请来总结最新技术。
在这篇评论中,这位神经科学家强调了岛状皮层的重要性,岛状皮层是大脑深处的一个区域,与感觉、情感、动机和认知系统有着相互的联系。在小鼠中,它参与情绪、同理心和动机等许多功能的调节,而在人类中,它参与自我意识。该综述详细解释了岛叶皮质的哪些基因和生理功能影响自闭症的出现。
“一般来说,精神疾病被认为是神经回路疾病,因此,社会行为中神经回路的阐明将导致未来基于神经回路的疗法的发展,”Takumi 解释道。
研究分子功能障碍如何导致社会适应不良的一种有趣方法是 Takumi 所说的“小鼠虚拟宇宙”。